出版科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编辑手记

一、整体评价

《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是一部关于艺术起源与发生研究的学术著作,是萧兵先生30多年来苦心研究的结晶,是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学术资助项目。我们编辑部收到书稿的时候,是一个大大的纸箱子,作者全部手写而成,并辅以多年来搜集的书报杂志相关图片素材,共计200多万字,图片近500幅。

望着那稿纸不一、用笔不同的一箱书稿,想到萧兵老先生已90岁高龄,仍笔耕不辍,学术研究不止,对心爱的学术领域巨大的投入与付出,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的精神,这也许就是老一辈治学之人的执与拙。

图1 《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 作者:萧兵 定价:398元出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二、编校中的心得体会

笔者参与这套书的电子稿件核对、版式设计,也参与了该书的一、二、三校部分工作,并最终负责全书统改。因此,对这本书的完成过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有很多思考和体悟。

(一)手稿录入心得

全书是作者萧兵老师历经多年手写而成,且配图也是他本人从各种报纸、杂志和图书上剪下来的画贴上的,所以在录入成为电子稿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关于文字部分,我们编辑部采取的方法不是逐字打印,而是用扫描仪扫描电脑识字,虽然错别字比较多,但是能够以最经济、最快速的方式形成完整的电子稿。然后再由编辑部的多位同事对照纸稿进行格式设计和错别字校对。整个过程非常耗费人力和时间,最终我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做成了一个有初步版式设计的200万字的电子文档,然后由一位编辑开展书稿的编辑工作。

1.在核对电子稿的过程中,一个问题非常突出——那就是太耗费人力和时间。核对电子稿本身比想象中进展要慢很多,如果加快,做出的电子稿质量下降;但如果太慢,正确率是提高了不少,但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人力成本消耗巨大。这个问题与编校过程中质量与时间的矛盾异曲同工,最重要的还是掌握度。同时,编辑还要对电子稿进行排版设计工作,一般编辑工作中使用的都是WORD或WPS,在排版的便捷程度上与专业排版软件存在极大的差距,浪费很多时间。事后想来,这部分工作其实可以留给编辑处理。因为编辑书稿中还要再次核对手写原稿,将这些版式和标题级别提前设计好,标清楚,由排版统改才是更方便快捷的办法。我们在这方面走了弯路。

2.图片方面,由于作者提供的图片全部都是从书或杂志上剪下来的,并没有原始照片,因此,全书图片像素并不尽如人意,不过我们也尽量进行了修整,打印出来实在太模糊太黑的图片就删掉。比较模糊、较重要的图就适当缩小,如果图片边沿不整齐,就做一个灰色淡化底纹,让图片形状规整。这是我们能做到的最佳状态。作者在书中使用的图片很多是史前遗址照片、文物照片、油画照片等,如果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在图库中寻找这些图片或者在博物馆的网站寻找这些著名作品、文物的照片,会得到质量更好的图片。

(二)统改中的心得

笔者是这套书的责校但不是责编,所以文章题目严格来说还不能叫编辑手记。《玄鸟之声——艺术发生学史论》这套书在编辑统改后,最终的统改工作是在三校后进行的,笔者认为统改工作应该放在一校后是比较合适的,而且本丛书三本书的三个校次,每次都是每本书由一个校对负责,并不是一套书由一个校对负责。只在最后三校完成后才汇总到笔者这里进行统改。这是为了节省出版时间,但是对于书稿的质量会所影响,毕竟不同的人校对稿子的要求和风格不同,擅长的校对领域也不同,使得书稿的不统一问题一直没有被消灭。最后到笔者这里时,时间紧迫,只有较为简短的统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是存在隐患的。

1.本书的统改问题主要集中在外国人名、地名、专有名词翻译的不统一。该书是一套类似研究综述的学术专著,全套书引用内容庞杂,作者按照不同的艺术起源学说进行了归类,把几百本著作的不同观点汇聚在一起,使得古今中外的资料大量汇聚。尤其是翻译的人名、地名、专有名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译者的不同,这些词汇的译法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些前后文中实际是同一词汇的甚至不能通过发音的相似度来判断,只能靠内容。如果对书稿内容不熟悉,对相关理论不了解,在编校过程中甚至不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则对书稿质量的保证产生极大的挑战。笔者在统稿的过程中,就发现了多处类似的问题,关于这些问题已尽力修改,但是直到本书出版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因为笔者知道自己能力有限,而这本书又是专业性极强的专著,因此只能修改自己所知范围内的问题,相信仍存有疏漏,盼有识之士予以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