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科学
    主页 > 期刊导读 >

作为艺术古典学根基的罕传文献及新形态整理工

面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献存藏如何科学、规范,并高品质、现代化地推进再造、整理、研究、复原等学术作为,这同样是当前我国包括美术、设计、音乐、舞蹈等艺术史研究界必须积极直面的严肃且急迫的学科自觉问题。[1]而选择通过选辑类丛书的出版,首要的目标即是拓殖出属于真正“艺术”的新的疆域,由此呼应继而切近,更力图凭借具规模、见深度的实证考辨工作,完整呈现“六艺”之“艺”的关键内涵。此既包括书绘、演乐等“纯艺术”内容,也将进一步扩展向高度依赖艺术形态落实其具象化、物质化呈现的“经”“史”领域。由是,亦当加入工艺、设计等材料,并吸纳“子部”范畴下的“武艺”“游艺”,最终推导至“集部”中特色的艺术家诗文。

同时,不单要重点理董“罕有传布、罕能传注、罕得传习”的关键单书、独部或集成材料,我们更当着力于以系统化的思路,通过辨析、复原等科学工作而逐步再生如此范围里的,兼备多学科交叉特色的传统专门、专科文献。同时,将突破常见的古籍整理上仅以声名、珍稀、猎奇等布局的痼疾,倾力形成一种令人瞩目、壮健蓬勃且立体、缤纷,涵盖物质与“非物质”及其相关历史文化遗产方向的多重视角的“艺术古典学”发展新趋势。

一、类目:开拓全新文献学集成研究手段

据此,我们初步构拟了一套《历代罕传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选辑》,其首辑规划约有4 类、9部、18册,及9张光盘或电子载体。理想状态下,总体书稿基础工作自需严谨、高效推进,并能由此形成理想的学术出版积累和市场资源储备。其内势必还须历经成稿、初排、校对等最基本出版流程,惟前置作业更当强调针对基础文献的高度精细整理后,方可进入研究稿全面撰写阶段,而非眼下不少所谓整理工作仅仅依赖于申请博、硕士学位的论文,或作者们轻率地自以为是,甚至想当然胡乱跨界后“下笔草就”的粗鄙写作。同时,选辑还强调针对性的核心、基础文献全球调研,以及实物采集工作的开展,由此辅助文献初步整理的进行,并最终方可转向文献的精细处置和研究专著的深度书写。据此推估,3 年内,首辑选目各部将形成完整可观的规模。同时,所涉各原始文献本身又均具高度的复制、再造价值,而制作出的综合检索类进阶电子数据库更可配套并提供读者直接利用,终能切实地便利学林和大众。

首辑选目现列出如下,从地理分布上约涉当前中国北京、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福建等省级行政单位和人文地理上的徽州、扬州、昆山、泉州等区块,以及外域的朝鲜半岛。历史断代上,由唐至近代,以及李氏朝鲜后期(正祖,1776年后)。版本形态上,抄写本与刻印本约各占一半。

1.典制规约

1a.《〈大唐郊祀录〉考》(唐·王泾,抄本)

1b.《〈工部厂库须知〉论稿》(明·何士晋等,刻本)

1c.《〈光绪大婚典礼红档〉研究》(清·佚名,内府精写本、彩绘本等)

2.诗画弦歌

2a.《泉州北管集成》(明-民国·佚名,传抄本)

2b.《〈离垢集〉重辑新校》(清·华嵒,刻本、稿本)

3.技击武术

3a.《〈耕余剩技〉研究》(明·程宗猷,刻本)

3b.《〈武艺图谱通志〉研究》(李朝·李德懋等,刻本)

4.游艺智巧

4a.《〈燕几图〉辨》(北宋·黄伯思,刻本、抄本)

4b.《〈张氏藏书〉研究》(明·张应文、张丑,刻本)

换言之,本《选辑》乃基于当前蓬勃发展的艺术教育及艺术产业新格局,以确立真正的“艺术学”定义,及与之相关的“古典学”方向的学科范式为根本目标,同时借以明确开辟更具现代暨全球话语价值的传统文化系统研究新路径。

再据以上选目可见,《选辑》突出四部咸备原则,理论上看似偏重子部艺术类范畴,并相对集中于明、清时期(占2/3),但实际执行中,经、史内容仍占极大比例,中古和近代文献亦有相当分量。如此即真实揭示了“艺术”(尤其是其可对应的文献记录)即便上升到中国传统精神和思想史层面,都具备清晰且不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与根性特色。从分类上,首辑已布设了4 个类项,涵盖典制规约、诗画弦歌、技击武术、游艺智巧几组较成熟类型,虽无法一次性收纳理想中“大艺术”的全数内容,但以此辑的推出作必要起点,人文社会研究界势要为此一新,更足可引领艺术专门研究的高质量发展,继而反哺相关学科的精进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