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论文_学科史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一、张静庐与《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编纂缘起
(一)民国出版业的繁盛与出版研究的失衡
(二)个人出版经历的影响
(三)身份转变的影响
二、《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基本情况及特色
(一)基本情况
(二)编辑特色
1.体例多元:交叉融合
2.注释详备:“辑”“注”同行
3.求“新”价值:挖掘新史料
4.拓展视野:重视多元史料
5.力图求真:重视史料的鉴别、互证
6.相互映照:展现出版业与社会图景
三、《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学科史价值
(一)史料积累价值:出版学研究的参考书
(二)概念创造价值:“出版史料”的正式提出
(三)历史分期价值:近、现代中国出版史分期地提出
(四)研究视野价值: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科自觉
四、《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学科史方位
(一)范式意义
1.出版史料收集的范式意义
2.出版史分期的范式意义
3.出版研究方法上的范式意义
(二)时代局限
1.客观历史性因素造成的史料收集不当
2.主观取材范围及时间因素造成的分类不明
(三)空间发展
1.加强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
2.加强出版研究的范式转换
3.加强中国出版史料学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文章摘要:当下关于出版学学科批判性的反思正在进行,出版学在起源、理论、教育等方面的反思正是出版学学科发展与进步的关键,而其中也不能缺少出版史料的身影。《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作为一部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汇编,它出版于1953年,完成于1959年,由张静庐辑注,全书共408篇,约250万字,收录了有关印刷、出版业的图片和书影共262幅,体现了张静庐在出版史料整理方面的功绩。对于其研究价值,多位编辑出版家都曾对该汇编提出过积极评价。但就该书来说,《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编纂缘起展现了张静庐的出版学科关怀,围绕该书所体现的编辑特点,以及其所具有的范式意义、时代局限,都在出版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有其应有的位置,值得当下出版学学科对其进行批判性研究。张静庐从事《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编纂其原因大概有三:第一是民国出版业发展繁荣与出版史研究的失衡,为张静庐编纂该书提供了社会文化背景;第二是个人出版经历促使其重视出版史料的收集整理,他具备编纂这套书的能力;第三是晚年的出版工作生涯带来的身份转变对其从事出版史料整理工作的影响。该丛书呈现出体例多元、注释详备、求“新”价值、拓展视野、力图求真、相互相映照等编辑特点,这些编辑特点从侧面凸显出本书的学科史价值和范式意义。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编纂缘起、基本情况、特点的梳理和研究,其中既展现了张静庐和该丛书与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关系和互动,也体现了该丛书与出版学学科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呈现的新特点。概括起来其价值有四:一是史料积累价值即该书成为出版学研究的参考书,二是概念创造价值,提出了出版史料的概念,三是历史分期价值,对近、现代中国出版史进行了时期划分,四是研究视野价值,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科自觉。站在21世纪的新时代,回望《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的整理与编纂,分析其在范式意义、时代局限、空间发展三方面仍然对出版学发展有着反思作用。在范式意义上,其不仅改变了出版领域对出版史料等基本问题的独特理解和关系界定,确立了出版史料的研究领域和工作范围,甚至影响了出版学研究的基础和内容;所涉及的近、现代中国出版史分期内容,为出版史料甚至出版学研究提供认识方向和课题决策上的判断依据和价值标准;在出版史料整理上的方法和特点,以及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学科自觉,为以后的出版史料整理及出版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考。在时代局限上,由于受客观历史性因素及主观取材范围、时间因素影响,该书存在史料收集不当、分类不明的缺陷。而跳脱出该书本身的范式意义及历史局限,未来学科发展应该从加强出版学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出版研究的范式转换、加强中国出版史料学建设三个方面努力。